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高僧】Ajahn Cha Phothiyan【Wat Nong Pah Pong 】阿姜查

阿姜查。波提央(Ajahn Cha Phothiyan 1918-1992)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
佛教大師,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 
九歲出家,二十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
開始托缽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
改變他的修行方法。

Ajahn Cha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Rajathani鎮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九到十七歲之間,他是一位沙彌,在還俗幫助父母務農之前的那段時日裡,他接受了基礎教育。到了二十歲,他決定回復出家生活,並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Ajahn Cha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及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

在第五年時,他的父親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確定,直接的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有關生命的真正目的,因為,雖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獵並且精通巴利文,但對於痛苦的滅除,似乎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身的瞭解。厭離之感開始在心中升起,終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棄了學業,並開始了托缽行腳。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里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夠用心地學習和修習毗奈耶(僧侶戒律)的寺院住了下來。那時,他聽說了有關阿姜曼(Ajahn Mun)一位備受推崇的禪坐大師。渴望能見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師,Ajahn Cha出發步行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Ajahn Cha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扎。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

Ajahn Mun告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

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教導,對Ajahn Cha來說,是一種啟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為了開展禪坐,行遍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鄉的村子,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沒,稱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瘧疾的困境、簡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隨他的弟子,人數越來越多。

現在被人稱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設立在那兒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別處被建立了起來。


在阿姜 查寺院裡的訓練是十分嚴厲且冷峻的。Ajahn Cha經常將他們的弟子們推到最極限,去測驗他們耐久的能力,期使他們能開展耐心和決心。他有時發起費時且表面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畫,由此去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

這重點經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樣子,而最大的強調點著重於嚴格的(戒)之遵守上。 
2520年,Ajahn Cha應邀訪問英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Ajahn Cha2522年回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去訪問並教學。

2524年,再度出遊後,由於糖尿病所致,Ajahn Cha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也因此無法于雨季時在巴蓬寺安居。

當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教導[萬物皆無常]的一種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在他們自心裡處找到一個真實的歸依處,因為,他不再有很多的時間能教他們了。

2524年[雨期]結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個手術。幾個月內,他停止了說話,並逐漸失去了對四肢的控制,終至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從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們全心全力地照顧和服侍;他們都感激且樂於有機會服侍曾經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導一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一位老師。

2535年,0116日,上午0520分,Ajahn Cha在他的寺院,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於隨侍的比丘們面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